作为粤港澳大湾区国际科学技术创新中心的重点创新平台,以及深圳建设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的核心承载区,光明科学城建设备受瞩目。6月18日上午,深圳湾实验室正式入驻光明,光明科学城迎来又一重大科研机构。
当日上午,深圳湾实验室入驻光明启动仪式在光明区高科国际创新中心举行。广东省科学技术厅副厅长郑海涛,深圳市政府副秘书长李卓文,光明区区长刘胜,深圳市科技创新委员会党组书记、副主任邱宣,以及深圳湾实验室相关负责人、实验室共建单位代表、行业领域专家等现场见证了这一时刻。
2019年11月14日,深圳湾实验室与光明区人民政府签署合作协议,时隔200余天之后,正式入驻光明科学城,过渡场地位于光明区高科国际创新中心,总面积约3.8万平方米,大多数都用在建设生化实验室、公共仪器服务平台、实验动物中心、科研办公室等。据了解,实验室永久场地拟选址于光明科学城启动区,规划用地面积约23.8万平方米,规划建设总建筑面积约40万平方米。
据深圳湾实验室主任、中国工程院院士詹启敏介绍,自2019年4月3日揭牌成立以来,实验室初步完成了建设规划制定、组织架构搭建、实验室空间确定、科技支撑平台建设、科研团队引入等工作,夯实了建设发展基础。目前已组建49支科研团队,获得省基础与应用基础重点项目1项,省自然科学基金4项,发表论文近70篇,在相关领域均取得可喜成绩。2020年,实验室积极承接科研任务,针对新冠肺炎开展联合攻关,在核酸测序、药物试验、抗体研究等方面取得了阶段性成果。
刘胜在致辞中表示,光明已经将生命健康作为“3+1”主导产业之一,并聚集了迈瑞、万和制药、康泰生物等一批有突出贡献的公司。希望深圳湾实验室正式入驻后,进一步加快发展步伐,整合集聚粤港澳大湾区乃至国内外的生物领域优势科研力量,加强生命健康和生物医药领域的基础研究和关键核心技术突破,引领带动生物医药产业加速发展,为深圳打造全球知名的生物科学技术创新中心与生物医药产业集聚地提供有力支撑。光明区将一如既往大力支持深圳湾实验室发展,为实验室和科研人员提供良好的工作生活环境。
郑海涛指出,深圳湾实验室是省委、省政府对标国家实验室,在生物医学领域培育创建的省级实验室。一年多以来,实验室在科研项目、人才培养、平台建设等方面取得了阶段性成果,尤其在新冠肺炎疫情防控期间,实验室在新冠病毒抗体、应急药物、抗病毒抑制剂等方面的科研攻关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他表示,省科技厅将继续贯彻落实创新驱动发展战略部署,大力支撑深圳湾实验室建设发展,希望实验室在入驻光明之后继续全力推进科研攻关,为粤港澳大湾区乃至全国生物医药产业发展作出更大贡献。
在深圳湾实验室过渡场地一楼展厅,展示了深圳湾实验室的基本情况介绍,紧挨着展厅分布着多个实验室,里面摆放着多光子激光扫描显微镜、超高分辨质谱仪等大型科研仪器,方便实验室的科研人员围绕不同课题开展科研工作。深圳湾实验室入驻光明,意味着深圳创新载体建设进一步提速。
作为省、市贯彻落实国家创新驱动发展战略所布局建设的重大创新载体,深圳湾实验室对接国家健康需求,以全方位、全周期生命健康保障为主线,以肿瘤、代谢与心血管、神经退行性疾病等重大疾病的预防和干预为重点,开展生命信息、生物医药、医学工程等方向研究,构建“核心实体—合作中心—产学研用”多层级创新体系,支撑深圳乃至粤港澳大湾区生物医药产业与临床医学发展。
深圳湾实验室是广东省委、省政府以培育创建国家实验室、打造国家实验室“预备队”为目标主导启动的第二批广东省实验室之一。实验室以建设高水平科研机构为目标,以BT(生物技术)与IT(信息技术)交叉融合为特色,打造生命科学国家实验室。
据了解,深圳湾实验室核心基础研究区建于光明科学城启动区,将在深港科学技术创新合作区建设粤港澳生物医学创新中心,以全新的建设模式,开展跨领域交叉合作;成立坪山生物医药研发转化中心,打造生物医药领域的高端研发平台,促进核心新技术转化;在西丽湖国际科教城建设科教融合区,进一步促进“产学研用”一体化发展。
实验室在机构设置方面以交叉与协同为重要导向,在疾病研究、学科与技术、研发阶段三个不同维度设置研究所/中心,目前已建立13个研究所/中心。直属研究机构和联合研究机构是组成实验室的基本研究主体。实验室积极探索与联合机构的共建模式,开展学生联培及科研合作,目前已与10家共建单位签署合作协议。
深圳湾实验室将筹建综合性公共技术探讨研究平台,包括单细胞技术平台、跨尺度联合成像平台、生物化学分析平台、质谱平台、医药筛选平台、计算与信息平台、实验动物研究中心、P3实验室、临床医学研究中心等9个平台。
人才是创新的第一资源。深圳湾实验室坚持以积极引进与自主培养相结合,对学科领域和研究方向系统布局,不断加快实验室人才队伍建设。
目前,实验室现有科研人员占比为75.38%,其中院士、“长江”“杰青”等国家、省、市高层次人才42人。实验室通过种种渠道积极引进高潜力的青年才俊,招聘科研类人才近百人,绝大多数为博士(后)。实验室还组建49支科研团队,集聚了数十位国内外顶级科学家参与实验室建设。
据了解,实验室致力完善以“培养人才”为核心的梯次型资助体系和评审机制,围绕基础科学、技术创新、应用研究、产业孵化等方面,对人才开展多层次培训。深圳湾实验室与行业领域内的有名的公司、研究机构等开展合作,以荣誉研究员(fellowship)的形式鼓励实验室外的高水平研究人员定期或者不定期驻守实验室,进行实质性的共同研发工作,同时还慢慢地增加同国际高水平同行合作。实验室计划五年内通过引进及培养,建设200个研究团队,科研人员总数达到2500人。
在科研项目设置上,深圳湾实验室将采取协同攻关与前沿探索相结合的双驱动模式,以重大科学问题或重大技术需求为主线,整合不同技术专长科研团队共同研究。
在国家地方重大需求和“卡脖子”技术方面布局若干重点项目:一是肿瘤微环境异质性与食管鳞癌复发转移及治疗耐受研究。探索食管鳞癌微环境、氧化应激与肿瘤复发转移及治疗耐受的分子机制并寻找治疗策略。二是计算分子科学软件开发。集国内尤其是粤港澳大湾区的力量,打造计算分子科学软件平台。三是开放基金项目。为挖掘、发现、联合一批行业领域内的优秀科技工作人员,兼顾实验室研究方向,开展开放基金项目,设立开放基金。
围绕“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主阵地”的建设,光明科学城瞄准基础研究和应用基础研究,在平台载体建设上全面发力。2018年4月,深圳市委、市政府决定在光明建设世界一流科学城,两年多来,光明科学城逐步从市级战略上升为国家战略,成为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的核心承载区。据介绍,在此期间,脑解析与脑模拟、合成生物研究等大科学装置已经开工建设,综合粒子设施8月即将开工,一大批科研平台加速进驻,光明科学城的建设发展正在稳步推进中。
2019年11月14日,光明区和深圳湾实验室、AI与数字化的经济广东省实验室(深圳)两家省实验室签署合作协议。深圳湾实验室永久场地拟选址于光明科学城启动区。AI与数字化的经济广东省实验室(深圳)选址科润大厦,正在加快组建进度。光明科学城内还布局了中山大学深圳校区、中科院深圳理工大学等两所研究型大学,中山大学深圳校区第一批交付的西区生活组团、西区公共教学组团和理工科组团等,已于去年年底完成整体的结构封顶,今年将迎来首批师生进驻校园。中科院深圳理工大学已成立筹备办公室,已完成校区初步选址,同时选定滨海明珠工业园作为过渡校区,面积约9.5万平方米,将于今年启用并招收首批研究生。
在大科学装置建设进展上,光明科学城启动区土建工程是光明科学城首个正式动工建设的土建项目,年内将完成建筑封顶,建成后将为合成生物研究、脑解析脑模拟两大科学技术基础设施关键科学设备提供配套承载空间。
近日,深圳综合粒子设施研究院综合楼规划选址研究正式对外公示,作为光明科学城大科学装置核心区首栋建筑,其规划选址研究对外公示,标志着光明科学城大科学装置核心区建设大幕即将拉开,计划今年8月份开工建设。
此外,还有一批重大科学技术基础设施处于前期筹备阶段。如精准医学影像设施,将建设人体超高场磁共振成像平台、人体多模态医学成像平台及其他设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