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论是翻阅文献,还是上网查询,都没有关于托管实验室的定义。根据网上讨论,我们大家可以综合表述为:通过契约形式,受托方有条件地接受委托方的资产并来管理和经营,并发挥委托方技术、人力资源等综合优势,力争最大限度地提高实验室资源的使用效率,增加收益,扩大服务面。当然,随着对托管实验室的理解逐步深入,它的定义也将会更加完善。
托管实验室这种观点在国外很少听到。他们几乎不存在单独针对医院的临床实验室的托管方式;多数是以集团的形式全托管医院,以此来实现托管临床实验室。他们更多关注的是实验室服务质量、经验效果,而对采取的方式并不在意,认为可以是多种多样的。
比如,美国的健康管理联合体,它下面有58所医院,3万多名雇员,1万多名医生。医院可以全部、也可以有选择地将科室进行托管,但前提是这个专业机构一定要达到了CCAP要求的资质。英国主要采取组建集团式托拉斯的形式,德国通过组建有限责任公司的形式,而新加坡则主要推行国有民营的公司化管理模式。
在国内,托管实验室是一个比较敏感的话题。近些年,医院整个检验科的托管更是萎缩得厉害,其中政策规定成为根本原因。不过,目前民营医院发展非常迅速,实际上在有些地方已然浮现了全科室的托管。而在公立医院中的合作模式,多为上一级医院对下一级医院实验室的托管。比如,某些地方为了确认和保证社区医院的诊疗服务水平,便鼓励社区医院就近与三甲医院做合作。
医疗机构临床实验室的托管能轻松实现实验室设备资源和技术资源的共享。因为受委托方在实验室管理或者技术上的优势,这样委托方才会允许受托方来管理,在这种程度上把受托方的技术资源等优势发挥共享;还能最大限度地提高实验室设备的利用率。医疗机构临床实验室的托管就好比上市融资一样,通过合作能够最大限度提升工作效率。
同时,托管实验室通过专业化管理,可以杜绝实验室安全风险隐患,还能提高实验室运营规范化、标准化,延长实验室设备的常规使用的寿命,实现运行成本的最低化,为实验室拥有者创造经济效益,也可能为风险投资带来更多的机遇。
这样一来,托管临床实验室便可以在体制上,打破传统的“谁占有,谁管理”的弊端;打破原有的“铁饭碗”观念,充分实现人员的优化组合;充分的利用受托方的质量与技术优势,促进委托方业务发展及能力提高;强化管理,协助医院提高医疗服务技术水平;增强人员的忧患意识、服务意识;推动医疗机构经营管理模式创新等。
不过,国内托管实验室任旧存在诸多问题:首先,没明确的法律和法规的支撑,法律地位不太明确;其次,委托方存在认识上的问题,对受托方不信任或抵触;第三,道德风险,即委托人追求资产增值及受托人则追求自身效用最大化所带来的风险。
毕竟,托管实验室是一种新生事物,作为医院发展的新模式,具有一定的前景。尤其在诸多新医改措施的跟进下,医院需要通过托管临床实验室来为实验室技术及管理的发展注入活力。尤其是在具有管理经营灵活特点的民营医院,托管临床实验室能够获得一定发展。
随着基本医疗保障制度的推进,民营资本进入医疗行业,托管实验室将会有新的发展契机。预计国内托管实验室的可能模式会有:医疗集团实验室间的托管或管理合作、专业的独立实验室集团的托管实验室模式、试剂或仪器生产厂商的托管实验室模式。
这三种模式中,医疗集团实验室间的托管或管理合作,可提升被托管实验室质量和管理上的水准。专业的独立实验室是以实验室为专业,不管是管理方面还是技术方面都有优势,也可给托管实验室的发展带来更多的好处。而试剂或仪器生产厂商的托管实验室模式,不可能各个专业都做得好,可能会在某一个专业领域做得很好。不过,这种模式能够直接进行托管或者经营一些基层的实验室。
医学独立实验室,又称第三方医学实验室,是指获得了卫生行政部门许可的、具有独立法人资格、是专门干第三方医学检测的医疗机构。这类实验室没有自己的临床,没有临床医生,专门做医院所不能做,或者不愿意做的项目。
在美国,30%左右的化验单都是由独立实验室发出报告的。在欧洲和日本,则有50%的化验单由独立实验室发出。我国的独立实验室于上世纪90年代起步,发展到现在已经有100多家,市场规模只占到了全国检验市场的1%左右,未来市场发展的潜力应该十分广阔。
医学独立实验室具有规模效应,能够最大限度降低医疗成本,实现资源的共享。比如说,在某个城市有一个大的托管实验室,所有的小型医院都可以托管到这个实验室,这就等同于所有的实验室都拥有了高精检验设备,实现资源共享,同时也缓解了医院人员紧张的压力。
总之,期望国内医疗单位的经营模式能更灵活、多变,新医改能够尽早地取得成果,惠及到更多的老百姓身上。而这其中离不开对医疗机构临床实验室的托管模式的探讨,形成一种有利于百姓、医院、行业、政府的托管模式。